月刊19期:毕业的注视
本篇是对二〇二五年五月生活的记录与思考。
本月摘要:
- 五一没出门人挤人,蹲在学校见识了小城的“潮汐”景象,咖啡馆是真的挤不进。
- 实习这事儿总算开始动起来了,一手考研一手实习,真·时间管理大师(被迫且失败版)。
- 月中跟小伙伴一起搞定了ESP32嗅觉游戏,把想法变成实物的感觉不赖。
- 校区第一次送毕业生,作为大三“老人”,头回感受到毕业季的空气,有点微妙。
- 液压课设找元件找到怀疑人生,深刻体会到传统资料的“深藏不露”和互联网的开放透明。
💐五月份。
徜徉在小城咖啡馆
五一假期哪里都没去,因为已经知道到处都会是游客,趁着节假日出去旅游其实更多是会消耗精力,本着放松休息的目的,还是打算在学校附近度过假期。
但其实节假日里小城也会人满为患,因为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不是少数,在外工作年轻人也会趁着假期返回自己家中的小城,导致一种潮汐效应。据我自己观察,最明显的其实是春节,其次是国庆五一这种小长假。服务业尤为明显,服务资源供不应求,就不如平日体验好。比如我原本打算去一家精品咖啡馆喝一下主理人比较推荐的手冲,但去到之后发现已经人满为患,店里没有座位了,只好作罢。
但这拥挤背后,倒也透露出一些信息。当年轻人集中返乡,小县城这些所谓的“下沉市场”,其实潜藏着相当旺盛的需求。年轻人聚在一起,想要的也简单,无非是寻个舒适的地方坐下,聊聊天,喝点东西,仅此而已。平日里看似沉寂的市场,在特定时期也能展现出它的活力。
投递实习岗位
最近一直在琢磨实习的事情,心里总觉得它和考研之间,横着一道不太好调和的坎。倒也不是排斥实习本身,更多的是对学校培养方案里那种硬性的实习要求,感觉有些不太对劲。听说学校规定至少四周的实习时间,本身会安排两周的生产实习,但这就意味着,剩下的两周还得自己想办法补齐。这么一来,与其分开折腾,还不如自己找个足四周的实习一次性搞定,也免得打乱考研的复习节奏。
带着这样的想法,我五月份才开始慢悠悠地投简历。给美的投递后,收到了AI面试,然后就没了下文。我也琢磨着,或许是AI面试时表现平平,也可能是投递的时间确实晚了些,人家把我放进了“池子”里,当成了备选。后来又去听了海尔在我们校区开的宣讲会,发现很多企业的暑期实习,名义上是实习,实际上更像是夏令营,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前锁定秋招的人选,这显然更多是为那些打算直接就业的应届生准备的。
这么一看,对于我们这些打算考研的人来说,找实习这件事,从需求上就有点不对等了。有时候会觉得挺无奈的,都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不可能面面俱到,但现实又常常推着你去做两手准备,好像这样才更“稳妥”。
只是,理想和现实之间,总归还是有些距离。
Arduino与ESP32
五月中旬的时候借着小K的邀请,一起做了一个小项目,其实跟去年做的单片机课程设计有点类似。
做的是一个电子小装置,用ESP32控制了几个雾化片。属于是一个给自闭症孩子设计的嗅觉游戏。大致想法是设备释放气味,孩子通过NFC卡片识别,答对有灯光声音提示。核心用了ESP32控制各种模块。过程还算顺利,看着想法一步步实现挺有意思的。
不过,过程中也遇到一个小插曲。小K一开始准备用Arduino作为主控,但做到一半发现它有点“力不从心”,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我们所有的功能需求。仔细一查才恍然大悟,原来Arduino的SRAM小得可怜,只有区区几KB,还真不是代码写得太冗余,实在是“硬件条件”跟不上。好在我们当机立断,果断换用了ESP32,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,整个项目也因此顺利完成了。
Olfactory-Game-for-Autism
xicheng2003 • Updated May 18, 2025
毕业季
看着第一届毕业生们的身影,才恍然意识到,这还是我第一次在校园里感受到毕业的氛围。毕竟是我们校区的第二届,以前这里还没有送别毕业生的经验。转眼间,大学时光已经悄悄流淌了三年,却因为这份“首次”,毕业季的种种情绪,对我来说反而有些新鲜。
想想其他大学或其他校区的同学,每年都能经历一次这样的送别与启程,那种周而复始的仪式感,或许早已融入了他们的大学记忆。而我,直到大三的尾巴,才初次触碰到这份夹杂着不舍、祝福与些许迷茫的空气。心里也因此泛起一些细微的波澜,不浓烈,却也真实。
明年这个时候,就该轮到我了吧。不知道彼时的自己,又会是怎样的心情,会想些什么呢?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,就把人们推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渡口。
液压课程设计的反思:传统与开放
五月末,我开始准备着手为期三周的液压课程设计。过程中,单是液压元件的选型就让我颇为纠结。手头的资料总感觉不够全面和细致。比如,我想查找YBX系列的限压式变量叶片泵,但设计手册上列举的型号并不齐全。上网搜索后,倒是找到了YBX的改进型YBN系列,可关于这个新系列的具体产品手册、性能规格却遍寻不获。不知是自己检索能力有限,还是相关信息本就不那么透明。
我猜想,这些所谓的“标准件”,或许还是几十年前各地液压件厂制定的标准,那时工厂多有国营背景,管理方式和现在大不相同,所以新近的资料反而难觅。也可能,如今新的液压元件更多是集成式定制设计,不再有那么多更新的通用系列型号。从这个小小的侧面,似乎也反映出我们课程设计所学与生产实际之间,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。机械类课程的设置,感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产学研融合或许是新的方向。但真要推动改革,恐怕又是条漫长的路,毕竟个体能做的实在有限。
恰好最近在读《黑客与画家》,在互联网领域,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技术在网络上更新迭代很快,这是他们专业天生的优势。我不禁感慨,那种自由、开放、透明的开源精神确实伟大,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。
将液压元件的检索困境与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并列,或许显得有些跳跃,两者各有其特殊性。但这次小小的检索经历,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。其他专业领域,或许也应该借鉴一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,才能更好地利用起网络的优势。毕竟,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进程是肉眼可见的迅速,就像今年五月,各大互联网厂商的开发者大会,无论是微软的Build还是谷歌的I/O,无不强调其在AI方面的突破,各种大语言模型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和升级。某种程度上,计算机科学在互联网上似乎拥有一种天然的“霸权”,其他领域恐怕不得不主动学习、适应并与之融合。
✏有趣的事与物
一些视频
一些播客
📔书影音
下面是五月的书影音记录:
看完:电影 | [美] 达米恩·查泽雷《爱乐之城》| ★★★★★
爱情、理想、现实。三者交织的故事。
我不知道为啥要把女主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,有点拧巴带点傲气和倔强。一开始我觉得有点不理解,可能不一定能讨好观众,但看着看着我就懂了,塑造得很真实很形象。
女主Miya和男主Seb的故事其实很美好,两个人开始的不理解和冲突,到后面的相互理解相互磨合,互相打气激励,最终各自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真是理想的爱情故事啊。虽然最终没有在一起,但我觉得双方各自都在对方心里都有一份位置的,这种影响一辈子都不会消失吧。
关于导演,这是我看他的第二部作品,感觉导演也是在努力探索不同的风格,歌舞剧做得很成功,或许观众接受度不一,但也是很好的尝试,总比套公式模版强得多。和上一部《爆裂鼓手》唯二的共同点或许就是,教练还是那个教练。还是关于爵士乐,或许爵士乐也是导演心中的情怀。
看完:剧集 | [AR/ES] 达米安·斯兹弗隆《荒蛮故事》| ★★★☆☆
一部拉美电影,其实不太了解阿根廷的现实背景,直接盲选这部电影看完的。
看完有点不知所以然,真的是六个独立的故事。还以为到最后会串起来,但实际没有。
看下来感受到人物中都有一种无处安放的失望与愤怒。
开头两三个故事比较惊悚刺激,到中间两个看起来就会冷静严肃一点,最后一个故事看不太入戏,在平淡乏味之中看完了。
看完:电影 | [美] 彼得·威尔《楚门的世界》| ★★★★★
读完:书籍 | [法] 安德烈·纪德《窄门》| ★★★☆☆
读完:书籍 | [日]村上春树《挪威的森林》★★★★★
孤独、自由、清冷。
读下来有这些感觉,直子、绿子和玲子三个相互交织的女主角,木月、渡边和永泽三个联系在一起的男主角,明明相互联系却倍感孤独无力。将现代社会中的社会联系所描绘出来,虽然是写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,但是对应到现在来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。读书、恋爱、听音乐、谈论价值观与人生,满是反映出作者年轻时代所进行的自我探索与思考。
当然另一个比较特别的感受在于,透过挪森这部作品,我貌似能感受到日本文学中的特别气质,其在于“救赎”往往微弱、克制甚至失败。往往给予人在消极感受上的“共鸣”。如何看待这些倒是一个很好的思考。或许它不能给人带来希望,但能让人去思考如何去面对。痛苦只是需要面对,而不是将其当作全部。
在读:书籍 | [美]傅高义《邓小平时代》
在看:剧集 | [美] 保罗·艾柏特《无耻之徒 第二季》
在看:剧集 | [美] 克雷格·麦辛《最后生还者 第二季》
在读:书籍 | [美]保罗·格雷厄姆《黑客与画家》
下月见。